分类目录归档:关于器材

关于摄影器材,camera

这是什么相机拍的

你这是什么相机拍的?

总会有人问起这个问题,但其实相机只是个工具,工具是提升效率的,并不能颠覆照片呈现最终结果的好与坏。有经验的人应该大致能看出是相机还是手机拍的,以及大致的焦距。但这本不是你问计这个问题的起因,起因是你对画面感兴趣,被画面所打动,对吗?

设备只是工具,不应影响你通往最终的表达。我可以推荐一个适合你的设备,但我还是一直在寻找我的那个终极设备。目前比较接近的是徕卡M11、理光GR3、索尼的RX1Rii,徕卡新出的Q3 43可能也接近,但他们各自都有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只能说比较接近。不知道索尼会不会更新RX1系列,我对这个系列有些期望,也许下一代会是最接近的那一个?

用相机是一种执念

手机摄影功能非常全面了,尤其是计算摄影已经无比强大。HDR、虚化、光效、美颜,这些已经可以直接通过相机模拟出来。在日常给身边的人拍照的时候,手机已经完全满足了需求。甚至,在使用相机拍摄时,反而会对大光比场景发愁。那为什么还要用相机?

我想讨论的是日常的随手记录这个层面的需求,是普通人日常逛街、旅游、拍孩子的需求。对于专业摄影,无论何种性能,都会被专业需求无休止的吃掉,我们暂不讨论。

先说说客观的性能层面。截止到目前我的观察,手机计算摄影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不能呈现出自然的光学虚化效果。计算总会出现一些主体选择的瑕疵,造成虚化效果不自然,非常像毫无经验的人使用ps的模糊滤镜做出的5毛效果。谈到虚化,我想起了光场相机,Lytro这个牌子不知多少人还记得。先拍照,后对焦,这个颠覆了摄影诞生以来对焦的概念,甚至它还出了2代。有点儿遗憾的是这个相机最终没能继续下去,不知道以今天的硬件水平,能否让这个相机的体验有跨越式的提升。言归正传,继续说虚化效果。手机尚且不能做好基本的虚化运算,那么对于追求“Brokh”的摄影师们,使用手机替代相机就更加无从谈起。Brokh,虚化,是光学镜头的独特韵味,众多老镜头价格居高不下,就与此相关。

手机受制于感光元件的尺寸,照片经不起放大。我的有朋有个经典吐槽:“在哪个屏幕上拍的,你就在哪个屏幕上看!手机拍的,别传到大屏上添堵。”之前的碎碎念《回忆制造机》里面我提到过,整理相机拍摄的照片往往有惊喜,不光是内容,也包括画质。

再说主观层面。手机拍照毫无操作体验,手指触摸屏幕触发快门,无论你更换几部手机,体验几乎都是一致的。可能这也是Iphone 16加上快门键的原因?但是触控屏怎么和机械快门比?再就是手机的握持感,实在是差相机太多了。相机的等级划分,机身操作性能是决定性因素。可以对比下索尼A7C和A7系列、富士的XS和XT系列,都是通过降低机身操作性能来拉开机型价格差距。我把操作体验归入主观,虽然这是机身客观素质决定的,但肯定有人杠手机拍照的“体验”更好。

作为日常工具,手机相机确实无可替代。可我总是抵触用手机摄影,每次用它,我都觉得在扫描二维码或者拍摄快递单。即使手机有万般好,可使用相机能让我更愉悦,应该这才是执念的来源。

玩儿相 机留住你的是镜头

之前那篇关于如何选相机的「借题发挥」挺多朋友问我的,看来大家还是关注器材更多些,哈哈哈。我的观点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一些表述,总结一下就是,玩儿相,机留住你的是镜头。新购是这样,先选镜头,复购更是如此,因为你要参考手里的镜头资源。

所以,按照这个思路继续选适合的机身吧。后面单开文章再聊机身相关的问题。

摄影器材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

最近几年,关于摄影器材的新闻越来越少,我感觉,摄影器材的黄金年代可能已经过去了。摄影器材的黄金年代是什么?先来看下GPT怎么说。

摄影器材的黄金年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创新和影响:

  1. 早期摄影(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 大画幅相机:达盖尔银版法和湿版火棉胶法的发明使得摄影成为可能。大型相机和玻璃底片成为标准工具。
    • 典型代表:1851年发明的湿版火棉胶法相机,大大提升了图像质量和曝光时间。
  2. 35毫米胶片相机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 徕卡(Leica)相机:徕卡I型(1925年)是第一款成功的35毫米相机,它的小巧便携性和优质镜头开启了便携式摄影的时代。
    • 典型代表:徕卡II型(1932年),其内置取景器和镜头系统影响深远。
  3. 中画幅和单反相机的普及(20世纪中期) • 哈苏(Hasselblad)和禄来(Rolleiflex)相机:这些中画幅相机以其卓越的图像质量和可靠性著称,广泛应用于专业摄影领域。
    • 单反相机(SLR)的发展:1959年尼康F的推出标志着现代单反相机时代的开始,其模块化设计和高质量镜头奠定了其在专业摄影中的地位。
  4. 自动对焦和电子化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自动对焦(AF)系统的引入:1985年美能达推出了第一款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单反相机(Minolta Maxxum 7000),极大地提升了摄影的便利性和精度。
    • 电子化:相机开始集成更多的电子功能,如TTL测光、程序自动曝光等,使得操作更加简便和智能。
  5. 数字摄影的崛起(21世纪初) • 数码单反相机(DSLR):尼康D1(1999年)和佳能EOS D30(2000年)的发布开启了数码摄影的新时代,逐渐取代了胶片相机。
    • 无反相机(Mirrorless)的发展:索尼、富士等品牌推动了无反相机的发展,轻便的机身和高质量的传感器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

我亲历的,感受比较深的是第五个阶段,大概在2006年,佳能400D发布,1000万像素开始进入民用市场,开启了照相机的像素战争。两年后,5D Mark ii发布,开启了照相机的视频战争。索尼A7的发布,开启了无反相机和单反相机的战争。

135全画幅规格下,像素从几百万到1000万,1000万到2000万,可以说画质得到了质的飞跃,随后末代单反5D Mark iv和无反时代推出的3000万、4000万甚至6000万像素,并没有带来当时那种震撼的感觉。如今,旗舰级别的Aps-c无反相机依然维持在2000万到3000万像素的水平,可以说,3000万像素的推出和普及,基本终结了135器材的像素战争。

佳能EOS 5D Mark II于2008年发布,是首款能够拍摄全高清(1080p)视频的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一时间,无敌兔火遍大江南北,以小型工作室和自媒体为代表的用户,推动了视频摄影的发展。视频规格也是一路飙升,4K、8K、高帧率、Log、双原生、HDR视频、DNG录制、全域快门等众多电影摄影机才具备的规格逐渐在相机上出现。如今,部分体育转播甚至开始放弃提供4K规格的转播信号,转而提供1080P。可以说,除了电影制作等特殊需求,分辨率在目前这个阶段,高端无反相机能提供的8K分辨率规格已经完全的满足甚至超出了现阶段的分辨率需求。当然,视频比照片要复杂的多,还有宽容度、码流、码率、封装格式等更多要求,这也是高端摄影机存在的空间。虽然照相机在视频方面的战争没有彻底结束,但是目前阶段的提升只是根据相机的价格定位,做一个规格取舍的平衡,毕竟不能挤压到专业摄影机的市场。对于相机视频的核心用户——小型工作室和自媒体创作者来说,基本上都性能溢出了。

M4/3规格首先开启了无反相机的序幕,松下的Lumix DMC-G1于2008年发布,2013年,索尼A7发布,开启了全画幅无反和单反的战争。这期间,单反一直是主流,直到2018年,索尼A7 III出世,扭转了无反相机的地位,这以后,无反相机一路高歌猛进,也几乎没有新款的数码单反再问世了。站在2024年回头看,虽然无反相机已经成为了主流,但在当时有点儿像这几年燃油车和电动汽车的争论,虽然旧势力非常强大,但更先进的全电子化无反系统最终还是成为了主流,结束了无反和单反的战争。

2008年前后,那个时候摄影器材新闻满天飞,以佳能尼康为代表的日本厂家新机器层出不穷。当时几乎没有“存量市场”,大家手里没有性能够用的数码相机,每一代新机器的性能和规格提升都非常有诚意。当时,手机和相机的画质差异巨大,想拍的好点儿,就得上工具,而现在手机已经蚕食了相机很大一部分市场。这十几年,主流相机基本完成了从单反性能提升,到从单反向无反的过渡这个阶段。如今相机市场的萧条是不争的事实,器材厂家即使一次发布再多新机,最终的输出和呈现,都难有跨越式的提升了,以至于纷纷开始搞起了“饥饿营销”,以量换价。对此,我会继续“抱残守缺”,祝你们早日倒闭,老设备和手机将继续赢下去。

三场“战争”是我亲历21世纪这一段摄影器材黄金时代杂乱的观察和感受。一隅之见,请君见笑。

「借题发挥」本来想写为什么买APS-C 却写到了如何选相机…

在主流民用的35mm画幅领域,总是有很多人无脑推荐全画幅,这个尺寸是从胶片沿用下来的24mm*36mm规格,从数码时代伊始,因为大尺寸感光原件的价格问题,胶片时代的半格尺寸APS-C画幅开始大行其道,成了数码相机的主流规格,当然今天,全画幅再次成为了主流的选择,因为价格不再高高在上,但还是会比APSC画幅贵一些,在高感性能和镜头群方面也有了更大优势。

去年买的APS-C相机 Sony 6700

我最近也新购买了一台APSC画幅的相机,我想根据我的经验,说说选择相机的两个要点,给朋友做个参考。

选择相机是拍摄题材和价格预算的统一,只要抓住这两个点,基本上就拨云见日,能够选择一台适合自己的相机了。

先说价格预算,这个最简单,在没有任何原有镜头资源的情况下,预算少于10,000人民币,就不推荐买可换镜头相机了。固定镜头相机可以根据题材去选择合适自己的机器。哈苏徕卡和特殊用途等昂贵相机不需要推荐,你清楚你是否需要它。

下面看拍摄题材和推荐。我推荐的逻辑与大多数人不同,我是根据题材推荐相对主流的镜头焦距,因为我说了,初次购买,镜头应该占预算的40%以上,再对应品牌机身的性能倾向和色彩倾向。另外重点说明一下,我的推荐只是个人经验,镜头焦距是基于大家一般大多数情况下的主流选择,有很大局限,看法并不绝对,如果不认可,当我没说就行了,您的选择总是对的。

人像,特别是女像还是推荐佳能的相机,颜色方面佳能有着独特的粉白肤色,尤其适合人像,镜头方面,室内人像24mm、户外环境人像35/50mm、人像特写75/85/135mm、70-200mm大概是这么个逻辑去做的推荐。风光可以说是尼康的传统强项,纯风光选尼康一般不会失望,镜头嘛,长焦在风光中其实非常常用,这点容易被新手忽略。儿童摄影方面主要是动态对焦性能要求比较高,索尼这方面非常强悍,特别是目前带AI对焦的机器。人文&环境这块其实包括City Walk、环境人像、美食,涉猎的比较广泛杂糅,富士胜在胶片模拟,颜色讨巧,松下胜在L口镜头选择宽泛和机身价格,索尼胜在均衡。运动、野生动物、视频这几块其实不应该写在这里,因为普遍是有一定经验的摄影师在玩儿,写表格的时候没停住,就不删除了,纯个人见解。旅行摄影方面,大家普遍是什么都想拍,所以推荐大变焦比的天涯镜,或者标准变焦。我一般只带一个35或者28定焦,只带我想带的,拍我能拍到的就好。

具体的型号我就不做推荐了,预算卡在那里呢,数码相机卡着预算买最新的,基本不会出错。

其实有点儿跑题,本来想说下APS-C的,结果一下说到了相机选择。我选择买索尼这个APS-C的6700主要是为了更加小巧的定焦镜头,虽然选择面很窄,但是综合的体积和重量比全幅小和轻了太多。另外也是看中了索尼最新机身的对焦能力,在A7R5上体验过以后便念念不忘。小巧便宜的定焦镜头,强大的对焦,让这台6700用来拍视频兼顾照片再好不过。

根据题材选个适合品牌的镜头,再根据剩下的钱去定个相机,可能是个更明智的选择。APS-C也不差,绝不是拍不好的理由,而且有更低的门槛和体积重量优势,对入门来说,真的不错。

初识35/1.4,徕卡11663和我目前35mm镜头的选择

我开始使用35/1.4这个规格镜头是2008年的事情,第一次用的是佳能1Ds Mark III和EF 35/1.4,后面换了索尼微单,买了蔡司和索尼一起出的索尼蔡司 35/1.4,那时还没有35/1.4 GM。再后来我买了蔡司Loxia35/2,然后是徕卡11663,这个是徕卡35/1.4镜头的代号。那时候还没有leica相机,我把它转接在索尼相机上使用,主要是因为这头名声在外,另外我没办法忍受35/1.4自动对焦镜头的体积。第一次使用11663的时候,这头的色彩真的震惊到我了,从颜色到过渡,令人难忘。当时我手上有三个35mm,索尼蔡司35/1.4,蔡司Loxia35/2和11663,这头的色彩和过渡,证明了Leica的价值,然后我便出掉了其他35mm,留下了11663。

Zeiss 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

徕卡Summilux M 35 1.4 是世界上第一款35 1.4镜头,11663是Summlux-M 35mmF1.4 ASPH规格在2010年发布的改进型,口碑非常好,保有量也很大。2022年新一代ASPH发布,没有改变广学设计,近摄增加至40厘米,光圈从9片增加至11片。但11663至今仍在销售。

ZEISS Loxia 35/2

ZEISS Loxia 35/2的变形控制非常夸张,甚至可以比肩一些中长焦镜头。它色彩表现很好,色彩过渡不如徕卡惊艳,另外感觉锐度稍差。这个镜头专门为索尼微单相机设计,带电子触点,手动对焦时可以直接设置放大,比转接手动镜头方便不少,但是也仅限于此,毕竟微单机身没有物理层面的手动对焦辅助结构。

Leica SUMMILUX-M 35mm f/1.4 ASPH. 11663

我买了徕卡M相机以后,把11663给出了,因为体积和重量问题。我觉得M相机还是更适合Summicron和体积更小的M镜头。

Summicron-M 35 mm f/2 ASPH.11673

最后我留下了现行版的Leica Summicron-M 35 mm f/2. 11673,总体感觉色彩稍逊于11663,但是我更喜欢它的小巧和轻便。

轻便、绝对一流的锐度和色彩过渡表现,让我没有理由不选择Summicron-M 35 mm。此时,我依然觉得Leica最值得购买的35mm镜头是Summicron系列。

不要给任何镜头和使用它的人定性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为什么职业摄影师不买24-70这个镜头,原以为是个深度分析,结果基本上就是个引战的内容。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观点,一是作者主要拍建筑、风光和人像,这头使用频率很低;二是根据他的调查,24-70主要是拍摄婚礼、拍摄会议、拍摄活动的摄影师在干活用;三是缺钱的摄影师也会只买这一只标准镜头。原文有句话:”对从事摄影创作的摄影师来说,这个24-70是最没有使用价值的镜头。“这句话看的我发笑。摄影师的工作不就是创作吗?难道只有拍建筑、风光和人像才是创作吗?新闻、活动这些拍摄不是创作吗?用24-70不能创作吗?

其实他想表达的可能是他是职业摄影师,他代表职业摄影师…这个镜头在他所拍摄的题材中不好用,拍摄的片子不讨巧、不出彩。但是给使用这个镜头的人扣帽子大可不必,而且这顶帽子颇具攻击性——穷。这是满满的恶意和歧视。

使用索尼24-70镜头拍摄

我追求的是普通照片,用不夸张的视角去呈现我恰巧经历的那些。所以即使是曾经作为摄影师工作时,不管是商业拍摄或者是活动记录,24-70一直是我的干活儿头的首选,这头真的好用,素质比24-105要好上不少,锐度、色彩、虚化这些都要优秀不少。在变焦镜头领域,各家的大三元镜头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素质都非常过硬。但是当我不再工作,24-70就被各种便携相机,以及28、35、50这些镜头取代了。因为我不用再追求效率,而是希望自己拍的开心。

很多人在推荐镜头的时候会推荐广角变焦16-35和长焦变焦70-200,标准变焦就被选择性的忽略了。超广角和长焦提供的非凡视角和纯净特写非常容易呈现出惹眼的画面,这些当然很好,但是当形式大过内容时,照片会容易丢失我看中的那些东西。当你在浩瀚的图库中浏览那些非凡的创意图片时,一开始会非常惊叹,但看多了,看久了,你只会觉构图精巧,对比强烈,画质惊人,但照片的形式美感并不能让人忽略内容,这些照片很难有它独特的记忆点。特别是当你看过那些历史上经典的编辑图片,无论是胜利之吻、布拉格之春、迁徙的母亲,那些充满情绪、情感内容的画面才更具张力和记忆点。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物品或品牌,就会被认为是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广告总是在塑造你,催眠你,你使用什么产品,就将变成那一类人,快来买吧。个人价值往往被归纳于物质的外在表现,而非内在品质或个人能力。

镜头只是一个工具,它只是给摄影师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距离。我喜欢的不一定是好的,你不喜欢的也不一定是差的,不要给任何镜头和使用它的人定性。

聊一波徕卡M

徕卡,是摄影路上绕不过去的一个品牌。很多人对他痴迷,更多的人对他嗤之以鼻。关于徕卡相机的历史有太多文章和书籍,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说说我自己对徕卡M的感受。

徕卡M,从诞生起,外观设计一直延续至今,几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可以说外观设计是相机中的保时捷911,而它的诞生甚至比911还要早10多年。这两款产品的外观说是德国消费品工业设计的代表作也不为过,都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徕卡M非常容易操作,没有多余、繁复的菜单,机械素质过硬,做工完美,机械部分是德国品牌的强项。M相机所有参数调节全部是转盘或者旋钮调节,对于熟练的摄影者而言,操作非常直觉。数码时代的M相机,电子化反而让M相机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使用自定义菜单偶尔会出现bug,或者开关机和存储速度慢等问题。在出现过几次菜单问题以后,我还原了初始设置,再没使用过自定义菜单,反正要调节的相机参数也都在相机机械按钮上。

真正让我动心的徕卡相机是徕卡M10,厚度体积跟胶片徕卡再无差别,M10R也让像素跟上了主流水准,这一代数码相机终于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跟上了时代。M11上出现了一些改变传统的设计,比如基于实时取景的测曝光方式,让测光和白平衡更准确;取消了底盖,让更换电池存储卡更加快捷;黑色机身不再使用黄铜材料,大幅降低了机身重量。而且,这代相机使用了6000w像素的传感器,像素水平跟同时代的主流画质旗舰相机达到了一个水准。这些改变都让M11成为了更加顺应时代的一台合格的数码相机。

徕卡镜头对光线的过渡和对色彩的呈现令人惊叹

徕卡M延续下来的手动对焦对于很多新手来说并不友好。相较于手动对焦,自动对焦的适用场景更广泛,更快速,但在有些场景或者题材中手动对焦比自动对焦更快,只是你还没有碰到罢了。摒弃品牌、价格所有因素,当你觉得自动对焦限制你拍摄的时候,你就真的需要一台手动相机了。而目前,在售而且持续更新的手动系统,只有徕卡M。这里说的手动系统,指的是从镜头到机身,都基于手动设计,镜头有标尺,机身有物理层面的手动对焦辅助结构。

镜头方面,抱歉我不是一个老镜头爱好者,我不是很能理解那些狂热追求极品成色七枚玉、八枚玉、Summilux 35mm双A甚至具体某个号段老镜头的玩家,可能这与我我不拍摄胶片有关。据我观察,这些老镜头有些独特的光晕或者焦外过渡表现,也许他们是为了追求这些独特的味道,或者是低反差和柔和的效果。而现代镜头的反差和锐度普遍较高。在现代电影工业领域,ZEISS推出了Supreme Prime Radiance Lenses,目的是让拍摄者更加容易获得可控且一致的炫光和光斑。在今年上映的电影Dune: Part Two中,导演使用了一些古老的镜头,这些镜头有些独特的焦外效果,用来营造气氛。可能使用徕卡古董镜头就是为了同样的可控光晕效果和独特氛围吧。

徕卡对于色彩的倾向是扎实和厚重的,即使是高光部分,也能表现出层次感

我不愿意在徕卡M上使用50mm以上焦距和大于f1.4光圈的镜头,手动对焦对大光圈和长焦距带来的浅景深非常不友好,很容易失焦。所以我认为最适合徕卡M机身的焦距应该是28mm和35mm,对应的是Elmarit和Summicron,E39口径,首先是方便估焦和超焦距,体积重量和M机身也更协调器,不会点头。E46口径的Summilux 35和50mm也可以选一支,弱光或追求景散时使用。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可能仅仅是我喜欢使用这些焦段。

徕卡镜头成就了M机身,我认为徕卡镜头真正的优势所在在于它对光线的过渡和对色彩的呈现,这些往往在镜头的硬件指标上难以呈现,只有当你真正使用过徕卡镜头以后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一点。如果你只有日本相机也没关系,我建议你去买一支现代的徕卡镜头,转接很方便,11663或者11891都可以,感受一下徕卡的色彩和过渡,还有迷人的景散,绝对是令人赞叹的。

对我来说,徕卡是135的终点,徕卡M相机的拍摄体验是无可取代的,这个系统是高画质的机身、高素质镜头和友好体积的协调统一。但我也很难放弃使用电子化功能更加完善的日本相机,因为我既无法忍受手机拍摄的糟糕操控体验,也需要在某些拍摄中使用自动对焦来提升效率。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徕卡M是不完美的,它是电子功能不算完善的,但至今仍在持续更新的唯一的手动相机系统。它又是完美的,可以完美的成为一些特殊题材的拍摄工具和不追求效率的个人摄影玩具。

相机 何去何从

在我的少年时代,奥林巴斯om胶片相机开启了我的摄影启蒙,从理光GRD发售(2005年)开始学习使用数码相机,那时,1000万像素数码单反开始普及,佳能发布了EOS400D,从那时起,数码单反价格不再高高再上。我开始使用数码单反拍摄我的全部照片,佳能1Ds mark III、5D mark II、尼康D3…当时的数码单反突飞猛进,而且仅用一台个人电脑,就可以独自完成数码暗房的所有处理流程,这种掌控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暗房的工作流变得异常简单。从那以后,我雪藏了我的测光表和胶片相机,再也没有使用过任何胶片设备。

2006年,拥有1000万像素的平价aps-c单反相机400D问世

从2006年到2018年,数码单反经历了从兴起到鼎盛再到衰落的一个过程。从开启这个时代的400D到一代神机5DII,再到尼康D系列、佳能1D系列的统治和鼎盛,直到索尼A7m3出现,几乎为数码单反盖严了棺材板。我从索尼A7二代开始就投向了微单的怀抱,算是比较早换到无反相机的。

2018年,A7m3的问世让更多的人开始认可无反相机

所以数码化、无反化大概是这十几年来的大主题。同时在进行的一个主题应该是手机化,从30w像素到100w、1000w、4000w甚至1亿像素,不仅仅是像素的飞跃,画质和算法的迭代彻底颠覆了所有人的使用习惯。可以说,消费级的卡片相机已经彻底被手机取代了。它带来的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和观看方式的改变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手机相机在画质和易用性上的突破让消费相机成为历史

除了画质、像素这些要素,有一点一直很少被人谈起,那就是操控,它主要决定拍摄效率和拍摄体验。也许大概未来只有两种相机会存在,其他的要么消失、要么被手机取代。第一是专业的工具相机,比如拍摄体育和商业广告的速度相机和画质旗舰以及一些技术相机;第二是拍摄体验无法被取代的某些相机,也许是徕卡、理光GR这类比较独特的相机和部分胶片相机。

数字化、无反化、手机化是不可逆转的洪流,但是只要你喜欢就可以去购买和使用何曾经发表过的设备用作拍摄工具。就像胶片的流行,也许反潮流才是潮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