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关于影像

我对于影像的一些看法

不存在最完美的画幅 框柱你的是视觉习惯

横幅还是竖幅?哪个比例更合适?3:2、4:3、5:4、1:1优缺点是什么?

最完美的画幅是黄金分割1:1.618吗?我觉得这是不存在定论的。使用何种比例的画幅取决于你的使用场景和审美倾向。不同画幅能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它们去表达你的摄影理念。

因为使用135和aps画幅相机,我习惯的画幅比例是3:2,并不是对这个比例有特殊的喜好,只是用的太多,数码时代,充分利用感光元件的像素,尽量不裁切,也是让我习惯于使用这个比例的原因之一。

手机摄影全面普及以来,4:3画幅也铺天盖地的袭来,现在的mini中画幅44mmx33mm也是这个比例,更近乎与方形的画幅让画面更加稳定,大画幅的5:4也是类似感觉,近方的比例还有一个存在就是宝丽来。中画幅、大画幅、宝丽来、手机把近方这个画幅比例搞得比较割裂。那些出色的广告、静物、艺术摄影来自这个幅面,当然,广告摄影普遍根据设计意志被二次加工成合适的比例,但并不影响这个画幅下有大量超高质量的作品。然而手机影像的爆炸却让这个画幅变得一言难尽……宝丽来反而是比较特殊的存在,虽然设备带有强烈的玩乐属性,但不乏大量艺术家热爱宝丽来,也有很多创意使用宝丽来实现。

还有1:1方形画幅,从胶片中画幅6×7、6×6而来,方形画幅极限稳定,艺术感很强。

16:9和更宽的21:9是视频和电影的常用画幅,宽幅的故事感很强。还有更宽的6*17和xpan的24*65,非常特殊,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但超宽幅作品非常难驾驭,可能是我看过的太少,超宽幅我觉得还是卷轴式的中国画最完美。

更宽的16:9的画面,能增强画面的故事感

画幅是一方面,反而横幅和竖幅对观看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我主要使用28、35和50mm,环境是我更在意的,所以竖幅除了极少数半身人像,我很少使用。除了人像,我在拍树的时候用过几次竖幅,它确实更适合拍摄一些聚焦于垂直方向的内容,比如建筑、树木之类的。

相对来说,我还是更喜欢横构图,它更接近于人眼自然视角。对于超广和长焦的画面,反而让我觉得过于突出了。可能我已在追求照片普通这个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午夜梦醒 原来只是想说偶然性与不完美是照片独特的价值

午夜梦醒,拿起手边的手机写下了几句话:

不再喜欢刻意的东西。刻意的创意图片。

照片是偶然性的东西。这是照片区别于绘画和设计作品的灵魂。

偶然性与不完美是照片独特的价值。

醒了再看,这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我把这几句话展开写一下。

自从深入系统的认识了图片的分类,看过大量的图片以后,我便不再喜欢那些摆拍和设计好的创意图片,比如那些精致的广告图片,精心分区“染色”的风光图片,除了感叹用光细致,制作精良以外,便再无感觉,他们更像是设计好的设计作品。

绘画和设计作品一般都是先设计好一幅完美的画面,再进行制作,一般来说所有细节都是可控的,虽然也会有些妙手偶得的元素或者偶然的过程,但是跟那些所谓“决定性瞬间的”照片比起来,偶然性对于作品的最终结果影响就非常小了。

预构图后,等待元素出现在画面中是常用的拍摄方式,但这种偶然性依然很高

绘画和设计都可以控制什么元素出现在哪里,但是纪实照片不行。早些年的广告会在拍摄KV上投入大量的预算,创作流程大致是创意总监画好画面草图,摄影师按照设计好的画面,细致布光,严谨拍摄,经过精致的修形与调色,再经过设计师的排版,最终呈现在杂志、报纸、广告牌等各类媒介上。这种考究的KV画面,基本随着传统媒介的没落而逐渐式微,转向了更具真实感的PR图,通过品牌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KOL、KOC来传播。我一直以来的感觉是,这种KV的拍摄是基于成本和最终效果妥协的产物。完全使用3D来制作受限于成本和技术水平,只能实拍来实现。通过实拍获得的真实感,营造一种所谓的高级感。这种刻板的画面,在今天已经很难再流行起来了。当然这与媒体去中心化也有很大关系,如今PGC、UGC创作的真实感更强的图愈加流行起来了。而AIGC创作的假图也风起云涌,它必然也是向着生成完美的影像发展,所以我并不担心他会取代照片和摄影师,因为真实感在画面上的呈现是偶然和不完美。

当年,我刻苦学习灯光和各种拍摄技术,努力通过技巧去完成一幅好照片。如今炫技不再是我追求的,而且我从内心抵触刻意摆拍的内容。我开始试着忘记技术与规则,回归偶然与真实,不完美才是照片这种载体必须的特质。

偶然、真实、不完美,这是我目前定义好照片内在普遍共通的东西,是我现在追求的普通照片。

摄影的惯性

你有没有发现,你已经习惯了发现美,甚至很多时候抱着歌颂和取悦的态度,去拍摄事务美的一面。

但悲悯,同情和批判的视角并没有成为惯性。

确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在寻找美、发现美、拍摄美。但大概10多年年前,我看过一篇文章,一名摄影师在与富人接触和参与各种奢靡的活动与派对时,发现了很多尴尬、丑陋、难堪的场景,他用同情甚至带些鄙视的视角去拍摄富人,这种角度不同于那些谄媚的拍法,他巧妙的记录下了富人们的荒诞。太久过去了,我没有记住摄影师的名字,文章也没有找到。拍摄的风格部分跟之前介绍的Martin Parr先生有些类似,彩色、荒诞,但是比Parr先生的风格更犀利一些,有攻击性,不似Parr先生的平和克制。

当时,那些照片让我大受震撼。这并不同于你去拍摄乞丐、潦倒的人,因为那里面布满了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会让你本能的感慨。在优渥富足的生活里,在奢华的环境中,依然能敏锐的发现违和与荒诞,这也许才是摄影需要的另一种本能视角。

新闻摄影不死?还是借尸还魂?

最近特朗普遇刺,Evan Vucci拍摄的照片火遍了全球。资料显示他供职于美联社,是美联社在华盛顿地区的首席摄影师。这张照片应该属于他的职务作品,版权归属应该是美联社。关于版权的问题,这次也引发了一些讨论,我们日后再谈。这次我们主要谈谈这张照片火爆的原因,它为何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摄影师 Evan Vucci拍摄

Vucci先生不顾生命危险,拼命抓拍下的这张精彩的照片,记录并且放大了一个伟大的瞬间,甚至有可能改变美国选举的进程和结果。同时,精彩的画面也激起了大众对于专业摄影师存在价值的广泛讨论,就是我们常说的,出圈了,不关注摄影和非摄影领域的人开始关注这张照片。无论如何,借由此事,新闻照片和新闻摄影师本人能被大众能重新关注,都是一件大事。

毕竟,这个领域已经沉默了许久,出圈的照片和摄影师极少。我启动这个网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新闻照片,我谈到了因为图片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以及我们的阅读方式的改变,很难再有某张图片的影响力达到它曾经的高度。这张照片和Vucci先生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时,再次证明了新闻摄影和新闻摄影师存在的意义。

那么我来说说,这个事件如何是如何让新闻摄影和新闻摄影师再次闪耀的。

首先,关于新闻摄影价值的第一决定因素是关注度,要有绝对重磅的历史事件,像之前提到的胜利之吻,从人们庆祝的视角反应二战胜利。这次特朗普遭遇刺杀,绝对是重大历史事件。而且是突发,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事件的关注度。如果只是在会议上宣布竞选口号,公布法案之类的,一般只会作为普通新闻照片,而且日后要看这张照片呈现的人物状态能否传达某种情绪,来判断这张照片作为插图的价值。能否留在图库中被编辑们继续选用,很大程度上就看运气了。

第二,新闻摄影的第二大价值决定因素是照片本身的冲击力和美感,以及照片是新闻特写还是新闻侧写。在冲击力和美感上,这张照片无论从构图和人物姿态表情,都是非常高的水准,裁切后可以直接作为杂志封面,就像当年硫磺岛升旗那张照片,单看图片都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但在被摄主体本身的形象和事件本身的统一性上,特朗普这张更直接,属于新闻特写,硫磺岛插旗则属于新闻侧写。这不涉及两张照片水平的高低,没有好坏之分。硫磺岛升旗这一张,给人联想的空间更大,观众能想到的可能是战役或者战斗的胜利,可能是前线的艰辛,但最终表达的内容,还要结合下图说。特朗普这张直接反映了遇刺后的状态和态度,坚毅、镇静、勇敢。这样,冲击力就更胜一筹。

著名的二战照片,硫磺岛升旗

第三,是照片发布的速度。新闻的一大属性就是要求新和快。这张照片据说仅用时不到10秒,就通过美联社进行了分发。这显然是Vucci先生作为首席摄影记者和美联社作为全球四大通讯社之一专业能力的体现。如果照片到了我发布文章的这个时间才出来,那热度显然要大打折扣。有人会好奇照片是怎么快速传输出去的?索尼A9系列相机从一代开始就内置ftp传输模块和网线接口,网线一般是体育赛会的时候使用。大型通讯社为了抢全球首发,也为了躲避数万人聚集带来的无线通讯拥堵和干扰。使用无线ftp功能只要设置好接收服务器,连接好wifi热点即可。

第四,是照片拍摄的难度。Vucci先生拥有美联社华盛顿首席摄影记者的身份,这让他获得了活动中最好的位置。要知道,一个合适的位置,对于摄影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次事件,对于其他在外围,手持长焦的摄影师来说,即使有同Vucci先生一样的技术,也很难拍摄出冲击力如此之强的瞬间。此外开篇我提到了Vucci先生不顾危险,此处,我要向他致敬,致敬他的职业精神和英勇的气概。枪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逃命和躲避的信号,而职业素养和英勇气概,让了Vucci先生继续着他的工作。人类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勇敢,顺势而为是智慧,审时度势是聪明,而逆风行者英勇的气概,是更加值得赞美的。

在我发出“新闻照片怎么了?”的质疑以后,这张照片在一定程度上打脸了我的质疑,也缓解了一些我的担忧。虽然以上这几点让Vucci先生这张照片引爆了新闻摄影的话题,但我的担忧仍在,这次的爆火,究竟是新闻摄影不死?还仅仅是借尸还魂?等热度过去,看看这次次事件对新闻摄影师和新闻摄影行业的影响究竟有哪些,到时我们再谈。无论如何,全球性的关注新闻摄影这个行业,都是好事。

这次也挖了几个坑,版权,图库,图片编辑等等,以后的文章慢慢聊。

关于摄影能做的事情太多

我身边最优秀的铁路摄影师拍照越来越少了,他的主要工作可能已经转移到写书和准备移民上了。专门制作个人画册的摄影师今年开始尝试通过短视频来分享他的创作思路。80年代开影楼的老哥哥后来转型做了生意,如今到了退休年纪又开始筹划做起了摄影农场项目。

以上都是我的从事摄影的朋友们的境遇。之前文章提到,AI影像会颠覆未来的图片市场,即使AI没来,摄影这个行业已经很艰难了。摄影师需要一直“贩卖”创意,就像今天的自媒体博主一样,摄影师要持续不断的输出自己制造的“画面”。如果把摄影作为职业,你的才华又能坚持多久呢?

但现在这个时代,大部分行业、大部分人都离不开照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网络被影像占据了,手机就是宣传大使,并且不断调教着人们的摄影水平,大家都能拍出不错的照片了,手机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绝对主力的相机。

2009年,触摸屏手机刚刚兴起,我用诺基亚当时的一款电阻屏手机拍下了我和路人擦肩而过的剪影

不管我们是不是还把摄影作为工作和活计,我们都还在从事和摄影相关的事情,我们离不开它,庆幸的是我们应该还都在爱着这个事情。不管是出版、短视频还是摄影公园,大家都还没有离开和放弃。

可能我是距离摄影最远的那一个,所以我搞了这个网站,让我自己距离摄影跟近一点儿,做一些和摄影相关的事情,毕竟关于摄影能做的事情太多,它和我的工作生活混在一起,注定分不开了。

照片和摄影师 总会有出路的

在摧毁照片的不止是AI,还有短视频。从抖音TikTok诞生以来,传播就进入了短视频时代。直观感觉就是短视频变得更流行,传统图文的不再是快餐阅读的第一选择。

同一条内容,以短视频形式播报有哪些优势?

信息密度的优势。短视频用视频+文字或解说的形式让受众快速完成了阅读,声音+画面,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关键信息传递给用户,视频提供的现场感更强,即使是照片组合在一起剪辑的内容,用户也多了一个声音维度的信息,比传统文字多一个刺激感官的内容。

推荐机制的优势。传统图文普遍还是要通过选择和点击,即使是推荐,也是在一屏之内推荐,让用户选择看哪个,点击进入,看完还要返回或者退出,再选择下一条。短视频只要滑动一下,内容就呈现在眼前了,用户完全不用选择,下一条内容就已经在等待你了。

接收信息的门槛更低。用户不用有阅读动作,比传统图文更加省力,不需要投入阅读精力和时间,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更加友好,内容直接送到眼前。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烟花

短视频传播成为风潮,让传统图片摄影师更难赚钱。制作方的预算被切来切去,分给图片的越来越少。所以,摄影可能将以更加严肃和高质量的方式呈现才能继续下去。但是,摄影一直以来所处的位置都比较尴尬,门槛低,上面有绘画坚守严肃创作的阵地。如今由于设备的进步,照片和视频变得更加容易获得,影像泛滥,消费影像都是娱乐化的形式,多而不精,低劣的影像也可以在短视频内经过组合传播,达到能看的效果。严肃够不上,创作门槛低,加之产量巨大,这使得摄影所处的位置更加尴尬了。

从摄影器材角度看,摄影行业的萎缩也是很明显的。

一个是胶片的流行,因为创作门槛低和影像泛滥,部分摄影师和爱好者们纷纷选择使用已经衰落多年的胶片拍摄,其中,一部分摄影师并不是从工具角度出发,而是为了在商业上能够差异化,胶片作为给客户的交付物,增加收费,获取利润。爱好者选择胶片是因为胶片更复杂,技术门槛更高,操作流程更多,更好玩儿,降低拍摄节奏,减少拍摄量,从中获得与拍摄数码影像不同的乐趣。加之胶片产量今非昔比,共同造成了胶片价格飞涨,给真正需要使用胶片工作的摄影师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另一个是摄影器材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器材厂商纷纷搞起饥饿营销,缺货成为了主流。缺货就要加价,加价带来两个影响,第一是扩大了在没有需求的人当中的影响,他们只参与抢购,抢购以后转手赚钱。第二是加价和涨价行为确实给卖方带来更多的利润,因为需要相机的人,涨价也会买,不需要的人,降价了他也同样不需要。

前有豺狼AI,后有虎豹短视频,古有绘画高门槛,今有设备进步影像泛滥,再来一个摄影器材涨价和饥饿营销的挤压,摄影师从高端职业变成普通职业,甚至有可能变成一项现代人的基本技能。职业摄影师规模的压缩已经不可逆转,但不管前后还是古今,每个时代照片都在被质疑,都有它自己的困境。照片和人,总会有出路的。

AI影像会颠覆未来的图片市场

自2022年底ChatGPT发布以来,AI终于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走进了所有人的视野和生活。AI他可以帮你查资料、写文章、做图片……这以后,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当起了AI画手,凭借的就是他们率先使用的AI制图工具。很多业内的专家看到AI影像会说一眼假,但是这些图片对普通人来说已经足够以假乱真,在很多场景中都可以应用。

1839诞生的摄影术,因为创作工具的原因,一直走在科技的前沿。如今最新最火的科技成果,正在改变图片行业。

首先,AI制图无限拉低了影像创作的成本。影像获取从化学到数码,现在已经可以由运算完成。当你还在为胶片和数码影像的色彩争论不休时,运算提供的全新创作方式已经开始替代部分制图工作。

第二,AI制图无限拉高了想象力的天花板,传统布光极难实现的某些效果,可以轻松通过计算得到,而且时间、空间、场景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

AI制图,输入一段文字描述,就能获得一张图

第三,AI制图降低了创作者的门槛。摄影从诞生以来一直在降低门槛,从湿版到现代胶片,到数码相机、手机,从少数人掌握的昂贵工具成为了大众日常。AI制图唯一的门槛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未来有了脑机接口可能会很轻易的通过脑电波描绘出表达精神世界细微感受的场景。硬件的限制可能只有算力和显示了。繁杂的布光、细致的布景、人物的妆造,统统都没有了成本。

第四,应用场景会被铺开。能看到已经有不少领域在用AI制图了,影视行业、广告行业的草图制作,个人写真、商务照,游戏制图、渲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AI制图获得灵感,实现创意,应用领域将不断被发掘。

2023年了 照片怎么了?

经常有人问我一张好照片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主题、一个主体、画面简洁。”我会脱口而出把当年教材上的标准告诉你,这个标准在今天依然是评判照片的标尺,它很好,公式一般的好。但是在看过越来越多的照片之后,我有了新的想法,那些让我记住并感动的照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实、坦诚、不做作,而且包含某种情感或情绪。

还记得那张有名的胜利之吻吗?

它不完美,但它太真实,太精彩,将欢庆胜利的喜悦传给了全世界,也鼓舞了还没有摆脱战争阴霾的人们。

它太有名,近10年已经没有任何照片能像它一样有名。因为传统的阅读方式瓦解了,我们不再购买报刊、杂志,在某个时间一起阅读,共同谈论那些内容;也没有哪家报纸、哪本杂志甚至哪一家网站具有原来统治级的影响力;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不同,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平台关注着自己喜欢的内容生产者。同时,我们也在随手生产内容,只言片语,世界一隅,只要随手一按,就能传递出去。

所以是图片衰落了吗?我觉得不是,是图片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以及我们的阅读方式改变了,以致于很难再有某张图片的影响力达到它曾经的高度。

人的记忆方式依然是图像化的,不是文字,也不是代码。一张好的照片仍旧胜过千言万语,它以图像的形式留在你的记忆里,记录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