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碎碎念

我的只言片语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当年跟王嵬一起去拍火车的时候,他的《追火车》刚刚出版,那一卷是华北和东北卷,我们都正年轻。一转眼十年过去了,第二卷西北青藏卷终于来了。抽时间一定把看他的书的感受也写到摄影书板块里面。

我跟他一起拍摄过项目,也一起拍摄过铁路相关的纪录片,但真正一起去拍照片的次数很少,他熟知那些铁路边的山间小路,每个机位、何种车型、何时经过都了然于胸。春天即将过去,山花已然凋谢,但我总能在这时候想起跟他去追火车的场景。

山尽天尤远,风清路自寒。花开非我意,落处自成安。

我不想幻灭你的憧憬 而给你拍照是我的负担

我拿着相机陪孩子去上活动课,老师表示希望能帮忙拍几张照片,我虽没明确答应,但也没拒绝,此时,课堂上老师明显对我的孩子多了一些关注和照顾,频繁的跟孩子互动,这其实已经很明确的在示意我,并给我“制造”拍照的机会了。但我其实只是想给我的宝贝拍几张照片记录下她的成长,我不想拍别人的孩子,更不想拍老师。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在画面中的样子,而作为拍摄者,就要不断地去给别人框选好的面部表情、好的肢体动作,去迎合她在她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而我是抵触这些的。给她拍的真实自然吧,她可能想要的是糖水。拍了糖水吧,她可能不满意肢体和妆造。而且我都没能拍糖水的设备,我带的相机也不对,我只带了个徕卡,不适合拍那种讨好人的照片。课上,她还说希望我毕业仪式能来拍摄照片,我直接就拒绝了。让我安安静静拍个照不好吗?我这还是给自己孩子拍照,没有想拍别人的意思,搞得我真是不胜其烦。最后我迫于无奈还是拍了几张老师,选了几张体态显瘦和表情显得亲和的照片发给她了。我甚至还给她去除了去脸上的痘痘……唉……

另一件事是在最近坐火车时,我看到邻座的一位女士用手机给照片做污点修复处理,从照片的用光、景深、妆造一眼就能看出她修的是摄影师摆拍的写真照,她飞速的处理着画面和皮肤上的瑕疵,熟练的用手指放大、擦除她不满意的地方,后面可能还用软件进行了瘦身之类的处理,我惊叹于她的修图技术和谙熟于手机软件的操作,手机如此小的屏幕丝毫没有限制她的操作。我常说摄影和修图已经普及了,这位女士的操作又一次印证了我的想法。手机摄影的普及,无限降低了拍照的成本和门槛,低成本的训练,让人人都是摄影师、修图师、剪辑师,人的审美也向着不同的方向多元发展。

美不分高低,和而不同是它应有的样子。我认为好的照片,你不一定喜欢,我认为的你的美,可能你并不认同。所以让我帮你拍照,大概率是我们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狂奔,我不想幻灭你的憧憬,而给你拍照是我的负担。

兜兜转转 想回到原点

我刚开始学习摄影时拍的照片挺好的,甚至我觉得那是我拍的最好的时候。那时候我什么技巧都不会,整天拿个相机瞎溜达,当时拍的照片,满满的都是真诚和热情。现在我什么都会了,影室灯光、特殊镜头、滤镜、构图、慢门……但现在这些都是我想忘记的东西。

偶然看到采访陈丹青的短视频,他说:”兜了一大圈以后,最珍贵的状况是开始的状况、无知的状况,是在你很年轻的时候,是在你对这个世界几乎还不太知道的情况下,凭着你敏锐的直觉、你的感觉、你的热情、你的生命力,你做出来的那个艺术,可能是你一辈子最好的艺术。“

我的东西虽然跟艺术没什么直接关系,但他的话我是有体会的。我想回到那时候无知无畏、充满真诚和热情的状态,这感觉非常强烈。

不知道有知能否创造纯粹的无知,兜兜转转的原点也许是真正的原点。兜兜转转让我认识了世界,看清了自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许有知真的能创造无知,如今我努力一件一件的卸下那些技巧和设备的枷锁,也许有一天,我扔掉了足够多的东西,就能回到那时的原点。

光荣与梦想

年少时总有会有些光荣与梦想。

关于未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里,总有一个是自己站在聚光灯下、舞台中央,接受掌声与欢呼。亦或是豪气干云,路见不平仗义出手。这些不切实际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消散在时光里。坐在台下,身旁的人们欢呼雀跃,而我平静的像一面湖水,仿佛我曾经站在过舞台中央一般,如今只是在记忆里面翻阅这些过往。

人总要与自己和解。想开点儿,看淡些,让生活继续,繁华落尽见真淳,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在一个清冷的早晨,脑袋突然被一阵冷风吹眩晕了,我突然开始想象关于死亡的事情。

经历过送走父亲的那些过往,我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他曾用他健康的身躯庇护我长大,而这熟悉的身体,在医院的病床上逐渐变得气若游丝,他的身体从温热到冰冷,而那些我与他过往的记忆,却在我身体里热的发烫。无论他曾是多么强健的父亲,那一刻,他最虚弱的一面就呈现在我面前。我很难过,因为我即将失去他,而他愿不愿给我看到他最后的虚弱,他没来得及告诉我。

唤醒我对父亲思念的,不仅是冬日的寒风,最近看到了不少沙白协助安乐死事件和琼瑶自杀事件的争论。人一旦遭受巨大病痛折磨,或者丧失自主生活的能力,时间一长,很可能会面临精神上的崩溃,想要减少痛苦或者重获尊严,可能死亡是最后最无奈的选择。

在中国,最受推崇的死亡方式是寿终正寝,无痛无声的安详离去。这样不仅自己没有痛苦,也没有累及家人,外人看来也是走的“体面”。

冷风再吹,我再问自己生命的意义,但我现在说不清,也许永远都说不清。生命的来往,不管来日,我先用照片记下来时……

灵感从刺激而来

入冬了,冬日的灵感总是比夏天来的更多一些。寒冷对我的刺激,近乎是那种无法摆脱的原始求生执念。寒冷让我冷静、敏感,思考的更多。而夏天总更让我感到安逸,变得慵懒。

思绪在冬夜不断袭来,可能是某阵寒风浮动窗棂,可能是某次伴着咳嗽的喘息,也可能是某段让人心跳加速的回忆…

午夜梦醒 原来只是想说偶然性与不完美是照片独特的价值

午夜梦醒,拿起手边的手机写下了几句话:

不再喜欢刻意的东西。刻意的创意图片。

照片是偶然性的东西。这是照片区别于绘画和设计作品的灵魂。

偶然性与不完美是照片独特的价值。

醒了再看,这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我把这几句话展开写一下。

自从深入系统的认识了图片的分类,看过大量的图片以后,我便不再喜欢那些摆拍和设计好的创意图片,比如那些精致的广告图片,精心分区“染色”的风光图片,除了感叹用光细致,制作精良以外,便再无感觉,他们更像是设计好的设计作品。

绘画和设计作品一般都是先设计好一幅完美的画面,再进行制作,一般来说所有细节都是可控的,虽然也会有些妙手偶得的元素或者偶然的过程,但是跟那些所谓“决定性瞬间的”照片比起来,偶然性对于作品的最终结果影响就非常小了。

预构图后,等待元素出现在画面中是常用的拍摄方式,但这种偶然性依然很高

绘画和设计都可以控制什么元素出现在哪里,但是纪实照片不行。早些年的广告会在拍摄KV上投入大量的预算,创作流程大致是创意总监画好画面草图,摄影师按照设计好的画面,细致布光,严谨拍摄,经过精致的修形与调色,再经过设计师的排版,最终呈现在杂志、报纸、广告牌等各类媒介上。这种考究的KV画面,基本随着传统媒介的没落而逐渐式微,转向了更具真实感的PR图,通过品牌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KOL、KOC来传播。我一直以来的感觉是,这种KV的拍摄是基于成本和最终效果妥协的产物。完全使用3D来制作受限于成本和技术水平,只能实拍来实现。通过实拍获得的真实感,营造一种所谓的高级感。这种刻板的画面,在今天已经很难再流行起来了。当然这与媒体去中心化也有很大关系,如今PGC、UGC创作的真实感更强的图愈加流行起来了。而AIGC创作的假图也风起云涌,它必然也是向着生成完美的影像发展,所以我并不担心他会取代照片和摄影师,因为真实感在画面上的呈现是偶然和不完美。

当年,我刻苦学习灯光和各种拍摄技术,努力通过技巧去完成一幅好照片。如今炫技不再是我追求的,而且我从内心抵触刻意摆拍的内容。我开始试着忘记技术与规则,回归偶然与真实,不完美才是照片这种载体必须的特质。

偶然、真实、不完美,这是我目前定义好照片内在普遍共通的东西,是我现在追求的普通照片。

失踪人口报道

最近忙于各种杂事,没啥时间和心情更新。

这段时间,故地重游海南,海边的日落依然让人神往。热闹和宁静总是能在一片海滩上同时发生。在人头攒动、充满欢声笑语的海滩上找一个安静的空间,悄悄按下快门。

又是想你的一天

亲爱的老爹,一转眼你已经离开我两年多了,时常没来由的想起你。今年又到了父亲节,希望你都好,我会常去看你。

如今我也成为了父亲,深感父母的不易。愿你保佑家人,咱们梦里再会。

不想摆拍

前几天有人丢给我一台XT-5,让我帮忙拍几张照片,我需要帮他们调整位置,设计表情,安排场景,说实话,我是抵触的。拿起来的那一刻,我想了半天,甚至不知道要怎么拍了。我努力弄了半天,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

怎么突然就不会拍了呢?是相机不熟悉,还是不想帮忙?都不是,应该是最近有点儿抵触摆拍这种形式了。

正好最近看吴家林老师的采访和作品,他有个表述,“不组织,不摆拍,不表演,不干预”。我突然意识到,这也是我现拍摄在追求的东西。忘记方法,不去使用那些讨巧的技巧,摆拍也是其中的一种。

某种连接

2023-10-29

2024-05-31

两幅画面,一幅是驾驶快艇在湖面上破浪飞驰,一幅是驾驶拖拉机在田野上踏浪而行。当我在田间拍摄到人在拖拉机上踏浪而行的时候,本能让我的思维连接到快艇乘风破浪的画面。这就是影像的神奇之处,都是乘风破浪,在我观感上似乎有共同之处,但作为驾驶者,这是工作,而作为乘客和观者,也许是某种娱乐体验罢了。

记忆靠画面连接,保留下某一幅画面,终将会在未来产生某种连接。

兴奋剂和催眠曲

如今这个时代,你通过手机看到的内容是平台想让你看的,当然这些都是基于你的兴趣爱好,所以你觉得精准好看,忍不住在上里面消费时间。但是这其中的推送逻辑究竟是什么?作者会根据平台的推荐去迎合读者,制作类似的形式和内容,为了更高的流量反复尝试。这导致原先娱乐化的内容甚至已经变得有点儿严肃,因为能量密度更高的娱乐内容已经彻底占领社交媒体。

作者按平台推荐生产,我按平台推荐消费,我看到的只能是平台推荐的、流量更高的,但未必是我真正想要的。从生产者角度,UGC,PGC和现在的AIGC,都已经在平台影响下迎合读者了,我也只能看到平台认为我需要的内容。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面如何才能找到有价值的内容?这可能是个课题了。在看惯了娱乐化的高信息密度内容以后,我已经有些看不下去冗长平淡的书籍了,这两种内容对我来说一个是兴奋剂,一个是催眠曲。

“人能真正拥有的,只有时间”

最近看了李银河教授的一个观点,她说:“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真正奢侈的是悠闲。生活必须满足之后,就尽其所能,占有各种奢侈品,所谓奢侈品,就是各种并非生存必须的商品。最珍贵的奢侈品不是这些东西,而是悠闲。人能真正拥有的,只有时间。”

对于奢侈应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你稀缺的,或者想要而不可得的,大概就是奢侈吧。但最后这句“人能真正拥有的,只有时间”,确实振聋发聩。

贫穷富贵,朴素奢侈,任何身外之物皆不可带走,一声啼哭而来,三尺黄土掩埋。每个人都手持一张单程车票,终将去而不返。

继续下去

最近有家人和朋友都跟我聊到了人生的意义。聊到这个问题我也有点儿迷茫了,我不知道怎么去开导他们,确实生活的压力很大,每个人都很大。每个人、每家人都有一笔烂账,是自己不愿意去想去面对的。缺钱,缺爱,没有方向,可能是个普遍的说辞,毕竟人到中年,压力接踵而至。

我经常迷失自己,甚至完全找不到方向,不敢去思考未来,甚至不愿意迈出下一步。事情在那里,不愿意去做,拖到不得不做才做。当下已经如此艰难了,如果再去怀疑一下过往,悲观一下未来,可能活下去的勇气都没了。

可能啊,有机会停下来找人生的意义是件奢侈的事,停下来奢侈,人生的意义更奢侈。也许我还没脱离生存的压力,达不到这一层境界。争名逐利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来过?能够青史留名的人要操心历史怎么评价自己?这离我太远。

接受现实,是成年人的清醒。我愿意做的事,首先是不得不做的,为了生存下去,工作赚钱,尴尬点儿没啥,不寒碜。生存以外是我的责任,爱和陪伴,尽力周全家人,吃苦受罪我情愿。责任以外是一些欲望,吃喝住用,声色犬马,人性本能,稍加克制。最后可能是摄影这个爱好,坚持了快20年,分享的欲望在变低,影像和器材方面就追求一个开心了。

生活总得继续。

回忆制造机

打开内存卡里存储的照片,哇哦,这个是我什么时候拍的?一边调整,一边我会去回想拍摄它那一天发生的事情。

显影完毕,哇哦,那天好美!以后无论何时,我再看到这个场景,都会有一段有画面的美好的回忆。

这个照片制作的过程,带来的是另一种感觉。很像我偶尔读到的精妙诗词的感觉,辞藻是那么让人惊叹,明明每个字我都认识,组合起来简直就是无懈可击的画作,多一字冗余,少一字缺憾,改一字平庸,它怎么可以这么美!如此创造的美感和记忆,我愿意将它保存下来,未来再来回味。

摄影需要直觉和热情

拍的越多你觉得自己懂的越少,无论是技术、设备还是理论,但懂的越少反而会拍的更专注。摄影本不需要懂的太多,最重要的是直觉和热情,丧失了直觉,拍的够多,可能还是会碰到好的图。丧失了热情,但直觉敏锐,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抓到好的图。

当时我的相机放在副驾上,驶入匝道时提前拿起来,咔咔了两张,便有了这一张图。

天涯何处不逢君

这两年因为工作去了太多的地方,看过许多风景,见过许多人。我不是个爱好交际的人,很多人只是一面之缘,加了联系方式,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这个人是谁,或者准确的说对不上号儿了。

太多时间在路上,总是期盼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能见到熟悉的人,即使是同事,甚至是很久不见的交情不深的人也会很开心。他乡遇故人,那是种美妙的感觉。如果能约到要好的哥们儿或者亲人,那就再好不过,坐下一起吃顿饭,喝喝小酒,喷喷过去,聊聊近况,扯扯未来。

生命里有太多擦肩而过和不告而别,也有太多不期而遇和共赴之约。

社交软件的一体两面,让人又爱又恨。它可以随时随地帮你回忆起一个人,查找和他共同的交集,随时发去一句久违的问候。很多时候开启和一个人的交集,是通过社交软件的一句问候;结束和一个人的沟通,也是起于一句没有回复的问候。

2023的夕阳和2024的朝阳

温暖的夕阳,是2023温柔的告别。一杯酒,点滴思念,都随时间滑入下一年。

清冷的朝阳,是2024热烈的问候。2024的朝阳不似2023夕阳那般,如有所诉说似的绵长,利落干脆,急切的开启这崭新的一年。时间只会滚滚向前,不容你停下细想。

新的催促你别挽留,旧的羁绊你再回首。再见,2023。你好!2024…

“淡泊名利”的情境

这几年可能经济大环境不好,感觉身边的人都更加拼命地在工作,为了保住饭碗,为了生存下去。对于个人需求,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动机,追逐名利并不是所有人的目标,有些人更注重内在满足感和人际关系,也有人乐在其中寻求刺激。

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负面影响,有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也有人根本没能力应对这些。赚钱的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有天花板的,淡薄名利是我欣赏的状态,但富贵以后淡薄还是贫穷的时候淡薄这两种状态是不同的。

大多数时间,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比昨天更有钱是件好事,但当你走到更高更远处看向那繁茂的都市时,会不会觉得压抑?呼吸一口山林的气息,你会不会再反身再投入那钢筋水泥的森林?

头昏脑涨的时候 翻翻照片

生活的琐碎总是让人头昏脑胀。度过了让人崩溃的一天以后,只想摊在沙发上。

崩溃的时候,总想放下所有的事情找个地方静静,拍拍照片。

拍照已经这么多年,让我举起相机的场景越来越少,拍照也变得本能。翻翻之前的照片,也许一张不好不坏的照片不能感动当时的自己,也不能让现在的自己兴奋起来,但至少这张照片记录下当时的一种直觉。

不是回忆,而是一种直觉。

”最纯洁的男女友谊是夫妻“

”最纯洁的男女友谊是夫妻。”

这句话诞生在一次饭局上。五个男人在烟雾弥漫、人声嘈杂嘈杂的小酒馆里,围坐一张方桌。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全场短暂的安静了2秒后,瞬间爆发出的赞叹近乎于欢呼。不知众人是对此话深有体会还是此话蕴含哲思的深度与广度与这个酒馆昏暗嘈杂的环境过于格格不入。

散场已是深夜,此后的两天我总是会想起这句话,想起年迈的母亲,想起过世的父亲,会想起曾经与他们散步时拍下的那个场景。

记忆就是这么奇特,她总是以画面的形式触碰我的神经,好想再见你一面啊,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