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24-70

不要给任何镜头和使用它的人定性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为什么职业摄影师不买24-70这个镜头,原以为是个深度分析,结果基本上就是个引战的内容。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观点,一是作者主要拍建筑、风光和人像,这头使用频率很低;二是根据他的调查,24-70主要是拍摄婚礼、拍摄会议、拍摄活动的摄影师在干活用;三是缺钱的摄影师也会只买这一只标准镜头。原文有句话:”对从事摄影创作的摄影师来说,这个24-70是最没有使用价值的镜头。“这句话看的我发笑。摄影师的工作不就是创作吗?难道只有拍建筑、风光和人像才是创作吗?新闻、活动这些拍摄不是创作吗?用24-70不能创作吗?

其实他想表达的可能是他是职业摄影师,他代表职业摄影师…这个镜头在他所拍摄的题材中不好用,拍摄的片子不讨巧、不出彩。但是给使用这个镜头的人扣帽子大可不必,而且这顶帽子颇具攻击性——穷。这是满满的恶意和歧视。

使用索尼24-70镜头拍摄

我追求的是普通照片,用不夸张的视角去呈现我恰巧经历的那些。所以即使是曾经作为摄影师工作时,不管是商业拍摄或者是活动记录,24-70一直是我的干活儿头的首选,这头真的好用,素质比24-105要好上不少,锐度、色彩、虚化这些都要优秀不少。在变焦镜头领域,各家的大三元镜头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素质都非常过硬。但是当我不再工作,24-70就被各种便携相机,以及28、35、50这些镜头取代了。因为我不用再追求效率,而是希望自己拍的开心。

很多人在推荐镜头的时候会推荐广角变焦16-35和长焦变焦70-200,标准变焦就被选择性的忽略了。超广角和长焦提供的非凡视角和纯净特写非常容易呈现出惹眼的画面,这些当然很好,但是当形式大过内容时,照片会容易丢失我看中的那些东西。当你在浩瀚的图库中浏览那些非凡的创意图片时,一开始会非常惊叹,但看多了,看久了,你只会觉构图精巧,对比强烈,画质惊人,但照片的形式美感并不能让人忽略内容,这些照片很难有它独特的记忆点。特别是当你看过那些历史上经典的编辑图片,无论是胜利之吻、布拉格之春、迁徙的母亲,那些充满情绪、情感内容的画面才更具张力和记忆点。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物品或品牌,就会被认为是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广告总是在塑造你,催眠你,你使用什么产品,就将变成那一类人,快来买吧。个人价值往往被归纳于物质的外在表现,而非内在品质或个人能力。

镜头只是一个工具,它只是给摄影师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距离。我喜欢的不一定是好的,你不喜欢的也不一定是差的,不要给任何镜头和使用它的人定性。